明明粮食够吃了,为何农村还有人“囤粮”?_环球观热点
发布时间:2023-03-22 17:15:18 来源:互联网

如下解答:


(相关资料图)

明明粮食够吃了,为何农村还有人“囤粮”?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我们家有一个大瓷缸,差不多能够装一立方米的东西,这个大缸里总是会有着一半的稻谷。通常是缸底垫上一层稻草然后铺上塑料薄膜,再在薄膜上放稻谷,放完稻谷后再在上面盖上稻草和塑料薄膜,最后盖上盖子。这样稻谷很难潮湿,老鼠等也不容易爬进缸里吃到稻谷。

据我的爷爷讲这一口大瓷缸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在我爷爷小时候就有。刚开始时用来蓄水的,后来再经历过那一场劫难后,这口大缸就成为家里储粮食的工具。在我们这边似乎又不少的农村家庭都存在着储存粮食的习惯,其中以老年人居多,我认为这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老农民的经历

和年轻农民相比,老农民所经历缺粮食的时间更多而且更有体会,所以他们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爷爷他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吃得是“观音土”(一种土加面糠所做成的食物,吃了不消化拉不出来),有时候还就着树叶子煮汤喝,现在年老后留下一身毛病。

现在的老农民除了有储存粮食的习惯外,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十分珍馐每一粒米。我爷爷每回吃饭时,如果有米粒从嘴里掉到地下,他还会捡起来放到嘴里。虽然父亲说了很多次如今的时代和以前不一样了,不需要这样节约,然而爷爷还是改不了。剩饭剩菜也是热了一道又一道,直到不能吃为止。

其实老农民还有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经历过贫穷时代的人他们吃猪肉时更喜欢吃油水多的坐凳肉,而不是好吃油水少的猪蹄。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油水多更加的挨饿。

其它的原因

在农村人们储存粮食还有着一些其它的原因。首先部分有眼光的农民能够看准市场,知道哪些粮食未来会涨价,而且这些粮食还耐储存。于是他们把储存粮食当做投资的一种形式,利用这个来赚取一笔。就拿今年的猪价来说,我的一个远方亲戚觉得猪价和玉米的价格都会上涨,于是自己囤了几万块的玉米。

结果没到两个月我们这边的玉米的价格(干玉米)就上涨到了一块五,他净赚了大约两万元。心里一想这两万元是白赚的,于是不当钱并计算了剩下的玉米量,买了不少的猪胚。结果猪肉的价格还是持续上涨,后面又靠着卖生猪再赚了一笔。

再者还有些人屯粮食完全是跟风。这部分人觉得粮食囤积的越久越有味道,就跟酒一样的道理。其实这在我们这边还挺常见的,因为恩施地区的腊肉本身就算是囤粮食的一种形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今农村囤粮食的人越来越少,浪费粮食的人却是越来越多。然而我觉得不管在何时、出于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节约的品质,这样才能够持续过上好日子。

如下解答:

现在年轻人存粮的一个也没有,大部分地头就直接卖掉了 ,存粮太麻烦,还得买容器,还得使劲晾晒,还得放药,还得防鼠,还得经常看看,如果潮了还得晾晒,现在什么都是花钱买,存粮没有用。

农村每年都有存粮的,这些存粮的都是上年纪的老人,他们经历过那个挨饿的年代,他们特别害怕,所以他们始终认为只有手里有粮食心里才踏实,我爸每年都存几千斤,什么时候新麦子收了开始卖陈粮,这时候他才认为是最安全的。

农民就是这样,在他们眼里粮食是最珍贵的,钱不钱的无所谓,只要能吃饱饭什么都不是事,所以农村存粮是有历史原因的,特别是一些老人,他们经历过那个风霜洗礼的岁月,存粮是必须的,他们心里就是必须有粮食,只有粮食才是救命稻草。

现在存粮的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年轻人地头直接卖掉,其实粮食现在用处不大,什么都是花钱买,所以很多人选择卖掉,这也是正确的,存放起来也特别麻烦,很多人说存粮不如存钱,存钱还有利息,确实也是,所以现在存粮的基本没有了。

现在农村存粮的也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都是有经历的人,受过苦,挨过饿,所以他们特别珍惜粮食,吃不完也不舍得买,大部分是收了新粮才卖陈粮,在他们心里这就是保障。

如下解答:

不是农民你是无法理解农民对于粮食的热爱和珍惜,当然主要是值得老一辈农民,比如60后50后40后这几代人。今年春节回家我妈又把她小时候挨饿的故事讲了一遍。他们经历过挨饿的日子,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可以说伴随着他们一辈子

当然现在社会,如果不是特别大的灾难就不会出现挨饿的情况了,但是农民仍然喜欢吃自己种的粮食,比如我家种的小麦,父母就喜欢吧自己家的小麦去面粉厂磨成面粉,而不喜欢去买现成的面粉。因为自己种的粮食更踏实,还有一点就是不需要花钱买了,农民毕竟收入不高,所以能够吃自己种的粮食就不会去花钱买别人的粮食

所以不要嘲笑农民的“屯粮”行为了,不是他们迂腐,也不是傻,而是经历过的曾经的苦难深深的烙在了他们的心里。中国最苦、最任劳任怨、最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同时也是最亲切的群体,就是农民

如下解答:

农村储存粮食的很少了,传统观念有所改变,少数农村老人,尤其生活过60,61年低标准时代人,现在老了,也是饿怕了,所以家里总是存些粮食以防万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城市人每户人家很少存米面,我住天津,夏季一次买10公斤,春秋冬每次买25公斤,最多不超过一个月用的。我们生活在中国,安全感世界第一,为祖国骄傲!为祖国自豪!

如下解答:

此问题的提出,说明你从来没有尝过挨饿的滋味。经过五九年的人,绝大多数都有储备粮食的习惯!我是过了五九年的,所以从我当家时起,就储备大半年的粮食,干稀结合,一家人可以吃一年半以上!因为我的姐姐是五九年饿死的,我哥哥吃糠拉不出大便,用竹签挑。我和弟弟六几年读书每歺只能吃二两米,那真教一个饿啊!我是饿怕了啊,怕儿孙遇到荒年与我那时一样,所以,储备粮食以补不时之需!

如下解答:

老一辈人的思想我们很多都是不能理解的,他们那一代的人真的是挨过饿,受过苦的,所以粮食对他们来说也有一种自身的安全感,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只要挣钱,身上有钱就好了,可是在他们眼里不只是身上要有钱,还要家里要走粮,有粮就饿不着。

在我婆家有一个婆婆,她可以每年都吃存粮,家里屯粮食的仓都满了可是她每年还是在种,每天都不停的忙碌,我刚开始非常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自己的父母大部分也是这样,家里有各种各样的粮食,还特别节约,以粮食收获多引以为荣。我们不能改变他们什么,只需要尊重他们即可。

如下解答:

在农村,囤粮是普遍现象。我家里种有水稻,一般早稻留的不多,晚稻最少要留够半年的口粮,这在农村来说是很正常的情况。那么这是为何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手中有粮,安心。

现如今在农村种地的都是老人,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明白粮食的重要性,更明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备有几个谷仓,一般都是刚收的粮食先放在谷仓,有人来收的话就适当的卖一点。现如今种的规模也不大,除去自己吃的,能卖的也不多,像我自己家里,要喂家禽等,存的粮食也多一点,一般都要留够半年以上。早稻基本都不留,留的都是晚稻,在农村这也算是共识,家里种水稻的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次,买卖粮食不划算。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粮食价格低的可怜。那么自己家里的粮食卖不了价钱,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吃还要花更高的价钱去买别人的粮食吃?

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几年前2块多的米都不错,现如今,基本上没有那么便宜的米了,而农民手中的粮食依然在1块钱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谁不会算账?粮食留起来又不会坏。

最后,自己种的吃的安心。

对于这一点,我举个例子。去年我家养了一头猪,之前好几年都没养,我回去就问我老爸,怎么会想起来养猪,他说自己养的猪肉好吃,其实还有其他的,比如鱼呀蔬菜呀等等,在他的观念里买的不如自己种养的健康,东西又好吃。

确实,外面买的米都是经过后期加工才有光泽,口感。但大家都知道,经过后期处理的东西不管是从健康还是营养的角度都不如天然食品好。

综合来看,在农民心中,粮食在自己手中安心。粮食耐留,自己的粮食卖不了价钱,而买别人的却要花高价,为什么不自己多留一点,而且自己种的营养又健康。所以说农村人都喜欢囤粮。

你们怎么看?欢迎大家评论!(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下解答:

农村老人居多,居安思危的想法,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经历过大挨饿时代,知道粮食重要性。在瘟疫丶灾荒的年代很多都是用钱买不来的,防患于未然。我的母亲愿存粮,吃的米面油至少存一个月的,自家种的玉米,留给鸡鸭鹅狗等小动物吃的粮食饲料一年的。老人赶个集市坐个车不方便,存点口粮正常。

如下解答:

这种情况在农村已经不多。但是,屯粮大多是不满意当时的价格,前几天帮表哥把玉米脱粒,然后送到收粮点卖掉了。卖完玉米又把他囤的小麦卖掉了。

农村现在大多图方便,以前,小麦收获了装口袋,然后放到粮囤里,有的最起码等到来年小麦收获的时候再卖掉,这除了价格之外,还有要保证一年的粮食,那个时候自家的小麦,要去磨面。现在,农村以前那种磨坊基本不见了。大多是在大型面粉厂买面,甚至直接买馒头了。

现在有的玉米收获了,把玉米没脱粒的会放到过年春天,甚至更晚一点,一般也是期望那个时候有个好的价格。

如下解答: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之所以粮食够吃了,农村还要囤粮是多方面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由于历史原因老一辈人挨过饿,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我父亲就是在小时侯去要过饭,经历过吃不饱的年代,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家里总是存一大缸粮食以防备挨饿。

2在农村由于地不多,基本都是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很少去卖,即使产量多卖一部分,家里也会存些毕竟自己种的吃着放心。

3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比城市还是有差距的,在农村基本都是年纪大了的人群他们挣钱少,他们自己吃了剩下的也舍不得卖,要等到下一年粮食下来了才能把剩余的卖掉。以免不够吃再去买。